开发者俱乐部

标题: 阿里巴巴的未来是在加强进口或拓展内贸 [打印本页]

作者: xunweb    时间: 2016-2-3 21:27
标题: 阿里巴巴的未来是在加强进口或拓展内贸

 

    所谓战略的实质就是取舍,要不然就没有重点。

    最近一段,投资者对阿里巴巴B2B业务的情绪颇高,市场发展到这个阶段,出口产能转变为面向国内需求,成为一种共识,也给B2B网站以机遇。当然,阿里巴巴和淘宝出了无名良品。

    这样,阿里巴巴面对两个发展机会,一是抓住进口持续增长的机会,另一个则是上述所说的,服务于出口产能转变为面向国内需求。

    实际上2010年出口的形势相当积极,增长31.3%达15779.3亿美元,不但恢复到金融风暴之前,并且再创新高。

    但是每个人都明白,即便认为趋势可以维持一段时间,出口结构性调整也不可避免。同时,随着积累越来越多的外汇储备,加之国内需求升级,进口成为蓝海。

    当然,服务于出口转变为服务于进口,意味着人民币收入就变成了美元收入,同时基于更高的业务门槛,阿里巴巴就摆脱了国内同业的竞争。

    那么实践的困难在哪儿呢?当然,这需要国际化的品牌,需要积累服务海外付费用户的经验。但是这些问题,通过大量投入,一定程度上都可以缓解。

    这里面有一个固有的困难:我们知道,中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基于人口规模的外部配套环境,所体现出的产业规模特征,即便特定企业规模并不大。另一个方面,我们处于一个很大的经济体中,或者没有认识到,其他经济体的规模可能小得多。

    因此当一个海外进口商人采购的时候,他的需求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于是就给综合的B2B网站以发展契机。这就解释了阿里巴巴发展了起来,而众多的市场参与者消失的原因,当然是原因之一。综合的B2B网站是一个大架构的业务,面对的市场机会大,且客户需求差异性小,于是可以发展出一定的规模。

    但是反过来进口,对应海外企业是出口。或者是飞机零部件,或者是手工地毯,或者是矿石,那么对于B2B网站的要求是不同的。客户需要B2B网站对所涉及商品特点有更深入细致的认识,这是前提。


    出口数据的背后是持续的投入及形成的庞大产能。出口转内销既是宏观层面的理解,也是企业层面正在着手的实践。

    其实产能服务方向的转变是比较容易的,关键在于,贴牌代工业务同运营自有品牌确实有较大差异。

    所谓知易行难。就众多沿海生产普通商品的中小企业来说,内销很大程度上同专业市场联系起来,通过多级批发体系,代理、一级批发、二级批发、三级批发、零售。事实上运作的效率很高。这里的问题是,商品在流通环节的早期可能已经被买断,企业同顾客间的联系太远了。重要的是,这仍然是一个基于价格竞争的模式。

    互联网使渠道深化的趋势和集约型特征联系了起来。至少,以往如果从事的业务并非很大的生意,征集特定区域的经销商更多是随机的,网络使得信息传递变得不再阻隔。

    通过无名良品这一模式,阿里巴巴将B2B客户引导到了B2C领域,客户知道自己的目的,形成销售只是一个方面,他们或者是希望积累各个地区的经销商。

    阿里巴巴已经有了较大规模的销售团队,有能力提供更多服务。深耕这一领域,以后IT评论家总结起来也会很有意思,所有人都将注意力集中到进口这一蓝海,但是一转身,马云又抓住了新的机会。


    有人或者会指出,既然面对的是同一市场,即国内市场,是否会相互促进。的确是这样,但其中的差异还是明显的。同样国内企业出口和服务国内市场,从产能上也是基于同一个配套环境,但没有人认为是一种业务。

    从资本市场投资者的角度说,当一家公司拥有选择机会的时候,他会倾向于对公司前景更积极。

    但是同样的选择摆放在经理人面前则是一个权衡的过程。也可能做完第一件事情之后,回过头来可以做第二件。也可能其中一件对未来更具意义。也可能真的有资源同时做两件事情。也可能不取舍意味两件事情的资源都不充分。而资源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不只是资金,也包括经理人的注意力。






欢迎光临 开发者俱乐部 (http://xod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