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者俱乐部
标题:
微信已成"间谍"搜集情报新领域
[打印本页]
作者:
xman
时间:
2017-1-5 18:31
标题:
微信已成"间谍"搜集情报新领域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越是休息的时候,人越容易懈怠、麻痹大意。因而,越是休息的时候,战友们就越是要绷紧心中那根保密的弦。
不知道战友们看出来了没,近年来国家对“网络安全”问题十分关注,最近一年更是出台了2部重磅文件。这是为何?因为,随着网络技术与应用的飞速发展,问题和挑战也不断出现,对网络空间加强管理也就显得非常必要了。这不,元旦假前,网信办就发话了……
2016年12月27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以下简称《战略》),这是我国首次发布关于网络空间安全的战略。这份纲领性文件,有许多亮点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一)对内:坚定捍卫网络空间主权
《战略》的亮点之一是明确了网络空间主权的内涵,强调采取包括经济、行政、科技、法律、外交、军事等一切措施,坚定不移地维护中国在网络空间的主权。
(二)对外:消除外部误解和模糊认识
《战略》强调,中国愿坚持4项原则:坚持尊重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平利用网络空间、依法治理网络空间、统筹网络安全与发展。中国主动向国际社会阐明,自身在网络空间安全重大问题上的指导理念、目标原则、态度立场及相关政策。这有利于消除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在网络安全相关问题上的误解和模糊认识。
(三)明确5个目标
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有序。
(四):确立9大战略任务
坚定捍卫网络空间主权
坚决维护国家安全
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打击网络恐怖和违法犯罪
完善网络治理体系
夯实网络安全基础
提升网络空间防护能力
强化网络空间国际合作
可以看出,《战略》致力于从较宏观的角度维护网络空间安全。而在几个月前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则从比较微观的角度阐述了“网络信息安全”。
2016年11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以下简称《网络安全法》)获批通过。《网络安全法》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个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等等。
关于“网络安全”的文件为何频频出台?答案就在飞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中。光看微信的发展,就可见一斑了。
据2016版《微信数据化报告》显示,我国现有6.97亿微信用户。其中,61.4%的用户每次打开微信必刷“朋友圈”。随着微信的广泛使用,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微信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的信息安全带来了隐患。尤其是对国家机关、政府机构、军事秘密等特殊部门的公务人员而言,微信已成为不容忽视的一大泄密渠道。
防患于未然,“保密”这根弦不能松
在使用手机时,只要利用侦察监视技术就能发现目标、识别目标、监视跟踪目标,并且能对目标进行定位,查清楚手机使用者的方位以及所讲述的语言,从中获取情报。因此,持有手机者,应强化安全意识,做到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
如今,微信成为手机的重要功能。平时,军地双方公务人员不要在微信内谈论国家大事、军事秘密,特别是在战争中,军事指挥官绝对不能用手机通信、微信下达指令,否则易暴露自己的行踪,甚至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
历史是发人深省的。
2004年秋季,俄罗斯政府提出与车臣武装组织谈判之后,车臣分裂主义分子头目阿斯兰马斯哈多夫,几乎每天都要通过手机打出或者接听许多电话,并且还时不时地发送短信。最终,他因过度使用手机而自取灭亡。车臣匪首巴萨耶夫在总结阿斯兰马斯哈多夫毙命的原因时称,“出卖”老马的并非此前外界盛传的“奸细”或者特工,而是他与外界长期保持联系的手机。
面对层出不穷的手机、微信泄密问题,许多发达国家的情报部门、军方和重要政府部门,都禁止在办公场所使用移动电话,即使是关闭的手机也不允许带入。这是因为手机在带电关机的状态下,通过专业设备仍可获得该手机周围一定空间的声音。对间谍情报机关而言,手机犹如一个天造地设的窃听器。
唯一保险的“保密方法”,就是在必要时将手机的电池取出,彻底断掉手机的电源,或者将手机放在远离谈话场所的地方,避免遭到窃听。所以说,手机通话容易泄密,微信更是如此,而且泄密渠道多、传播速度快、空间领域广泛,不受时间、空间、人员限制,战友们必须高度重视和警觉。
微信交流,“保密”二字要常记
融媒体时代,打开了我国军地“闭门开会”、发文件、打电话政务军务办公的大门,为网民、官兵参政议政、重塑官民、官兵互动提供了新途径。国务院办公厅已经提出,要把微信朋友圈、微博作为舆论宣传主阵地,向群众宣讲国家政策、答疑释惑、排忧解难。
不过,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网络和微信空间亦是如此。通过网络与微信进行交流和沟通,要把安全与防泄密放在首位。
在使用互联网和微信进行工作交流、政务公开、网上参政议政时,政府官员要做到“该公开的要说,不该公开的不要说”,尤其是涉及国家、商业机密的信息,决不能随意透漏。
政府部门建立微信群,最好采用单位编码、机构代码作为代称,最好不写真实名字,选择地域为“其他”。这样,既适应工作需要,也能保护好个人隐私。公开性的通知、指示可以在微信群内公布,不便于公开的通知还是采取原来的办法——发机要件或通知下属单位来领取。一定要将保密工作做到万无一失。
朋友圈晒状态,“泄密”事不能做
近年来,个人隐私泄漏、网络诈骗等现象频频出现。84%的网民表示,自己曾亲身感受到由于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的不良影响。从2015年下半年到2016年上半年,我国网民因垃圾信息、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遭受的经济损失高达915亿元。公民个人信息的泄露、收集、转卖,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黑色产业链。
值得注意的是,微信朋友圈已经成为暴露个人隐私的一大隐患。从“才艺比武”到“公益之星”再到“五四青年”,各式各样的拉票活动已经占领微信朋友圈。朋友圈的活动多了,带来的不仅仅是信息量的增多,还带来了“泄密”风险的增加。
有的政府机关、官兵在营区内照相,将涉密装备、设施和资料等当作背景一一摄入镜头;有些工作照、资料照不仅有涉密场景,还配有部队活动动向的文字说明;新装备列装部队,有的官兵感到新鲜,总想拍照合影,殊不知,一旦这些照片上传网络、发到微信朋友圈,都会造成泄密。
微信是“间谍”搜集情报的新领域。
2016年上半年,广东省国家安全机关组织实施“南粤行动”,相继侦破了“大山里”的“听风者”、船厂“谍影”、营区里的“伪装者”等间谍案件。从这些间谍案件来看,微信在境外间谍机构策反、窃取情报的活动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不管什么时候,面对泥沙俱下的互联网,战友们都要抵制诱惑、时刻保持警惕,做到安全用网、谨防泄密。千万不可麻痹大意,在不知不觉间泄密。那样不仅给党和国家带来极大损害,也会给自身带来莫大的伤害。
欢迎光临 开发者俱乐部 (http://xod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