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论坛
搜索
查看: 21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活跃市值的妙用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3-14 12:55
  • 签到天数: 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7-1-12 15:09:4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活跃市值的妙用

    活跃市值,简称:OAMV,是指市场交易活跃性强弱。可以进一步理解为判断未来是否能够为市场提供相应的资金从而引导市场原有趋势是否延续。简言之,活跃市值研究市场的可供交易的存量资金。

    活跃市值与大单资金都是研究资金,但有区别。大单资金是历史资金,活跃市值是存量资金。那么判断市场未来运行趋势到底是历史资金更为重要,还是存量资金更为重要?个人理解两者互为重要,但如果从预期角度看,存量资金尤显重要。

    理论上,无量可以涨停,无量也可以跌停。但在现实中,几乎见不到这种现象。这主要是因为每个投资者之间各自为战,彼此竞争,让无量跌停或者无量涨停成了理论上。进一步可以理解为有足够的存量资金,市场就会出现上涨,且理论上有可能无量上涨。但这也只是存于理论上,现实中是很少见到的。量价配合的上涨还是常见的上涨。

    讨论了活跃市值这个指标在指标分析中的理论依据,下面继续讨论活跃市值指标的具体用法:

    一、一般情况下,大盘涨,活跃市值涨;大盘跌,活跃市值跟着跌。也许有投资者会问道:到底是活跃性影响了大盘趋势,还是大盘趋势影响了活跃性?这个问题好比鸡与蛋的关系。个人以为互为影响。只是一个侧重整体的变化研究,另一个侧重个体的变化研究。整体则是由全部个体组成,所以说只是角度不同。而我们的目标是预判大盘的趋势变化,不可由事物本身出发研究事物,所以我们改为研究市场活跃性,进而达到预判大盘趋势变化的效果。

    二、虽然在多数情况下,二者之间互为影响,同向而行。但特殊情况下,两者可能会背道而驰。这个中原因是个体内部分化。而这个分化可以看作为一段趋势终结的标志。


    三、试想:如果大盘造顶,市场的成交量一定高企,此时市场的活跃性一般会再上一个平台,视为造顶。试想:如果大盘见底,市场的成交量一定低量,此时市场的活跃性一般会持续低迷。当然,这里所指的地量和天量也只是相对量。如果两者背离呢?如果大盘指数再创新高,但市场活跃性没有再创新高;如果市场一段时间持续创出新低,但活跃性却没有创出新低。此时,极有可能出现第二条中提到的原有趋势终结。

    四、在趋势性行情推进的过程中,当市场行情处于一个不明显的阶段。通过观察市场活跃性的变化,可以反推市场的延续性能否持续。


    以上就是个人对于活跃市值的理解及在不同环境下的具体用法。下面再用图表具体说明。

    图一:
    涨跌基本同步,但大盘指数高点附近,活跃市值指标并没有再创新高,不符合突破要求,或者理解为部分资金不看好指数反弹。


    图二:

    大盘指数造顶,活跃市值背离
    当大盘指数创出阶段新高,但活跃市值指标没有创出新高,大盘后期回调的概率极大,甚至有可能是阶段性大顶。出现如此情况,投资者需要规避阶段性风险。本图节选时间为:2011年3月23日-2011年4月23日。通过后期大盘指数表现,此阶段正是大盘造顶阶段,之后大盘下跌近1000点,下跌时间长达8个月,跌幅超过30%。



    图三:

    大盘横盘震荡,活跃市值指标向下运行,这也是一种背离。这种背离预示资金看空后市。但这个背离没有图二中的大盘造顶,活跃市值不作为那么强烈。不过投资者依然需要注意阶段性风险。



    图四:

    一般情况下:指数筑底,活跃市值再创新低;指数造顶,活跃市值再创新高;指数反弹,活跃市值跳跃式上涨。


    本章主要从研究活跃市值指标盘后的K线趋势线变化,以此为据预判大盘未来的趋势变化。其中变化并不复杂,也不难理解。投资者应该能够学而用之。本章没有讨论分时上,活跃市值指标对大盘分时变化探讨,投资者可以自行总结,分时上的变化种类较少。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开发者俱乐部 ( ICP/ISP证:辽B-2-4-20110106号 IDC证:辽B-1-2-20070003号 )

    GMT+8, 2025-1-3 10:14 , Processed in 0.265532 second(s), 21 queries .

    X+ Open Developer Network (xodn.com)

    © 2009-2017 沈阳讯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