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黑客"这个词承载了太多负面含义,让人联想到意在盗取身份和散布破坏性病毒的数字盗贼形象。
真相却并非总是如此。事实上,大众眼中的计算机黑客,最初,是那些只想着优化、定制和修补的技术狂热者。直到最近几十年,随着病毒和网络犯罪的诞生,传统黑客也被绑架进了恶意黑客范畴,一起承担了公众对黑客行为的中伤。
对这一演化过程感到好奇吗?那我们就一起来挖掘一下黑客的历史吧。
60年代
有趣的是,"黑客"这个词并非源于计算机。更确切地讲,它源于1961年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技术模型铁路俱乐部,当时俱乐部成员们为修改功能而黑了他们的高科技列车组。然后,他们从玩具列车推进到了计算机领域,利用MIT艰涩难懂而又昂贵的 IBM 704 计算机进行创新、探索、创建新的范例,试图扩展计算机能够完成的任务。
这些MIT学生,以及其他早期黑客,仅仅对探索、改进和测试现有程序的极限感兴趣。某些情况下,这些黑客甚至产生了比先前程序好得多的程序,比如丹尼斯里奇和基斯汤普森的UNIX操作系统。
70年代
计算机黑客持续繁荣演进到70年代,这10年也催生了新一类黑客:玩弄电话系统的黑客。电话黑客,亦称"飞客",比如臭名昭著的约翰德拉浦,利用的是电话交换网络的操作特性。当然,如今的电话交换网络已经完全电子化了。
德拉浦传奇性地发现了 Capn Crunch 麦片赠送的玩具口哨可以发出2600赫兹的声音,正好可以指示长途电话线路转接新的通话。这招让他和其他飞客可以愚弄电话交换网络,免费享用长途通话。
电话飞客亚文化不仅仅造就了德拉浦一般的有影响力的黑客,也打磨出一批具备数字远见的人。在成立世界上最成功的计算机公司之前,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和史蒂夫乔布斯,实际上,也只是微不足道的电话飞客而已。
80年代
80年代是黑客历史的分水岭,因为它标志着完备的个人计算机被引入了公众视野。计算机不再局限于大公司和名校所有,每个人都可以用计算机干自己的事无论什么事。意料之中地,个人电脑的广泛普及,引爆了黑客的快速增长。
这并非黑客社区发生的唯一变化。虽然仍有大量黑客专注于改进操作系统,更关注个人所得的新一类黑客也渐渐浮出了水面。他们没有将自己的技术诀窍用于改进计算机,而是用于犯罪活动,包括盗版软件、创建病毒和侵入系统以盗取敏感信息。
法律界的响应不算太迟。1986年,黑客相关的首部立法联邦计算机诈骗和滥用法案出台,网络犯罪的冒头迅速遭到回击。
同时,这个时期,也是"黑客是能做好事也能做坏事的数字专家"这一概念进入流行文化的时间。一系列的书籍和电影推广了这种认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83年的电影战争游戏。电影中,一名城郊少年发现了军方中央电脑的后门,差点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90年代
乘着80年代巨大变革的东风,90年代是黑客真正开始臭名远扬的起点。黑客这个词,被屡屡犯下网络罪行的"破解者(或称为恶意黑客)",以及随后的大量高调抓捕所玷污。
凯文米特尼克、凯文鲍尔森、罗伯特莫里斯和弗拉基米尔勒文,是这一阶段需要重点提到的破解者。他们犯下的罪行包括盗取大公司专利软件、欺骗电台以赢取豪车、制作传播第一个计算机蠕虫病毒,以及主导第一起数字银行劫案。当然,他们也都被抓捕并定罪了。
这个10年里,一度组织严密的黑客社区也经历了分崩离析。为摧毁计算机犯罪,特勤局发起了强力调查,执行了一系列清晨突袭并逮捕了大量黑客。为免于定罪,黑客社区成员开始互相揭发以换取豁免权。
00年代
恶意黑客发起的攻击频频见诸报端,道德黑客无奈继续见证自己的良好声誉被拖入泥潭。
针对政府实体和大公司的新一类危险黑客开始崭露头角。微软、eBay、雅虎和亚马逊都曾沦为大范围拒绝服务攻击的受害者,而国防部和国际空间站则是被15岁的小男孩入侵了系统。
10年代
世界完全进入数字时代,黑客社区变得更加高端复杂。
独狼型黑客和小型黑客组织依然存在于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要么在优化软件,要么在发起勒索软件和WiFi攻击全看他们头上的帽子是什么颜色。"激进黑客"组织,比如"匿名者(Anonymous)",在这一时期进占中心舞台,发布机密文档,揭露政府秘密,以保护公众免受伤害、利用和蒙蔽的名义成就所谓的数字侠客。
为应对激进黑客和网络罪犯,政府实体和大公司竞相改善安全,计算机巨头努力调整他们的系统。然而,尽管一直在招募网络安全专家,系统也一直在升级,技术一直在创新,黑客们无论白帽子还是黑帽子,依然不出所料地保持领先一步的态势,丝毫没有动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