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比亚迪启动庞大裁员计划,所有营销部立即解散,销售部门裁员60%,从2200人最终削减至880人,裁员计划于9月30生效。这是比亚迪2011年2月份以来第二次大规模裁员。据悉,比亚迪2011上半年销售整车22万辆,同比下滑23%,利润下滑89%。比亚迪的解释是:受市场需求放缓和市场竞争激烈影响,导致比亚迪汽车业务销售规模下降。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在比亚迪等本土汽车品牌销量下降的同时,奔驰、宝马等高端品牌逆势增长,增幅超过50%。人们的感受与媒体报道基本吻合,许多人发现,身边的中高档轿车越来越多,像保时捷这样的豪华品牌,也不再象过去那么罕见。 这实际上意味着,中低端定位的轿车,未来可持续增长的空间越来越有限。但是,虽然汽车市场整体增长放缓,但是中高端品牌仍然有望持续、稳定增长。站在营销管理的角度,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当市场环境及消费者结构发生变化的时候,企业该如何调整产品战略及消费者定位? 一个不可继续忽视的事实是,中国的消费者已是今非昔比,如果继续用老眼光看今天的消费者,你的产品战略及营销战略,都有可能因此而造成偏差。 实际上,不仅汽车消费出现新趋势,家电消费也是如此。五年前的2006年,尚有不少企业认为CRT电视仍将是市场主力,平板电视进入农村消费者家庭尚需很长时间,然而到了2009年,平板电视销量即大幅超越CRT电视,到2010年基本完成对CRT电视的取代。而今,即使在农村市场,也很难看到CRT电视了。 这一切并不难理解。当越来越多农村家庭购买小型厢式货车(俗称“面包车”)的时候,他们购买平板电视、空调等高端家电产品,确实在情理之中。当农村消费者购买面包车及平板电视的时候,城市消费者开始追逐中高档轿车顺理成章。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捕捉到了消费者的变化,比亚迪就是没有捕捉到消费者变化的企业,一味指望入门级轿车F3、F6包打天下,显然是不识时务,未能与时俱进。而其所谓“大规模推广电动汽车”的宣传,怎么看怎么象一个诱饵。 换言之,中国企业必须打破长期以来坚持的“廉价低质”产品战略,转向“品质制胜”路线,那种“中国消费者购买能力不足,廉价(低质)产品才有市场”的观念,已经山穷水尽不合时宜。 证明中国消费者购买力提升,品牌观念增强的例证很多。以空调为例,格力多年来一直坚持高价、高品的“双高”路线,产品平均售价高出别的国产品牌10—15%,仍多年盘踞中国空调霸主地位,足以说明只要产品货真价实,品质技术领先,不怕价钱卖得比别人高。格力、海尔的产品定位,深刻地体现出“价值与价格匹配”原则,折射出企业对产品的自信。然而,这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明白。当你生产低质(甚至劣质)产品的时候,你就只能廉价销售,得到很少的品牌与技术附加值,这就是这类企业盈利能力低下的原因。 在消费者购买力不足的时代,拥有成为第一选择,当消费者购买力提高的时候,本土手机便成为他们换机购买所抛弃的对象。而今,消费者品牌、品质观念越来越强,他们不仅希望拥有,而且希望拥有得体面有价值,显然,低端产品难以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大量的低端产品还造成了能耗大,污染严重、维修成本高,这是发达国家对“中国制造”设置较高门槛的原因。“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不佳,与此息息相关。 实际上,中国企业自身也为这种低端战之付出了沉痛代价,盈利能力低、品牌形象糟糕、企业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此,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型,既是中国企业的必由之路、当务之急。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中国制造”的形象并不是世界第二高,中国的国际品牌也不是世界第二多。中国企业必须尽快完成从“质次价廉”向“高品高价”的蜕变,才能涌现大批受人尊重的国际品牌,中国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强国。 认清市场大势,把准消费者脉搏,重新审视并调整发展战略,成为大多数中国企业需要补上的一课。只有迎合、领导消费者需求的企业才有未来,一个产品战略和品牌定位落后于形势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本土汽车企业的经历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