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论坛
搜索
查看: 10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趁你们看奥运,大连船厂干了个大事儿!中国第一艘国产航母甲板合拢!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12-9 18:18
  • 签到天数: 8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常住居民II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6-8-7 22:48:1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6年8月5日早上,大船集团3工地航母船坞响起了震耳欲聋的鞭炮声,热烈庆祝我国第一艘国产航母全甲板合拢,暂短的庆祝仪式后,大船人又投入了紧张的现场施工中......

           在001A甲板成型之际,举国欢庆,中国强大了,祖国万岁!

           2016年8月5日早上,大船集团3工地航母船坞响起了震耳欲聋的鞭炮声,热烈庆祝我国第一艘国产航母全甲板合拢,暂短的庆祝仪式后,大船人又投入了紧张的现场施工中......

           前几天,有网友曝光了高清版的001A的最新建造照。从图中可看出一个“劲爆”的讯息:最后的舰首分段已经就位,即将安装。

           2016年8月5日早上,大船集团3工地航母船坞响起了震耳欲聋的鞭炮声,热烈庆祝我国第一艘国产航母全甲板合拢,暂短的庆祝仪式后,大船人又投入了紧张的现场施工中......

           高兴之余,叹息瓦良格娘家的现状,悲奕!!!!!!

           在黑海北岸,有一个美丽的城市尼古拉耶夫!顺河而下十多公里就是黑海,河水干净清澈,关键是水深较大,可以适用于大型船舶的出航。当年,前苏联很多大型军舰都制造于该市黑海船厂:



           从普通的护卫驱逐舰,到基辅级,甚至瓦良格,创造了一代传奇!除了水面舰船,潜艇也有不少:

           可如今,这些历史只能在该市船舶博物馆看了!
           当年造船时的盛况:

           真是万人空巷,人头攒动!!!!!!
           可是现在,虽然该船厂还是属于保密机构,我们只能在旁边的船厂瞭望一下:

           巨大的龙门吊孤零零的竖立在船坞上,诉说着当年的传奇!
           原本2万多人的大船厂,现在只有号称3000人,实际上据说只有300人,全部成了保安,还不如旁边的小船厂生成能力强!人家造的船小规小,还是在造的!

           光彩的历史一去不复返,现在就是给他们不计代价的钱,再把001A的图纸给他们,他们也没有能力造船了!

           为什么??????????
           引用毛主席语录,战争的胜负主要靠的是人而不是武器!
           原来的熟练工人老的老,走的走。船厂设备也在不断的老去,悲奕!
           反过来,祝我们的船舶行业越来越兴旺!!!愿我们的00X一个个早日航行于星辰大海上!!!!!!创造我们中国的传奇!

    懒人专享:

    一、大连造船厂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大船集团)隶属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前身为“中东铁路公司轮船修理工场”和“中东铁路公司造船工场”,始建于1898年6月10日。2005年12月9日,原大船重工和原新船重工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降本增效,做强做大”的十六字方针进行整合重组,成立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大船集团总资产817亿元,员工8000余人,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建造产品最齐全、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船舶总装企业,也是拥有军工、造船、海洋工程、修船和重工五大产业的综合企业集团。

    基本简介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是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控股的国内规模最大、建造产品最齐全、最具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现代船舶总装厂。目前公司现有一、二工场两个主厂区和即将投入使用的“三区”及海洋工程基地,占地面积340万平方米,员工15000人。

    历史沿革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大连船舶重工,以下同)始建于1898年6月10日,经历了俄国筹建统治、日本扩张侵占、苏军解放接管、中苏合资经营等不同时期。
           1955年1月1日,中国政府决定将工厂改由我国独立经营,定名为“国营大连造船公司”。1957年6月1日,工厂更名为“大连造船厂”。
           1984年7月1日,大连船用柴油机厂、大连船用阀门厂、大连船用推进器厂从大连造船厂整体划出,独立经营。
           1990年8月18日,按上级要求,大连造船厂新老两区进行了分建,大连造船新厂正式成立。
           2000年8月18日,大连造船新厂改制为大连新船重工有限责任公司;2002年4月29日,大连造船厂改制为大连造船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2005年12月9日,根据国务院国防科工委、国资委和中船重工集团的决定,共同构筑了中国造船工业“半壁江山”的大连造船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和大连新船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降本增效、做强做大”的“十六”字方针为指导,进行整合重组建立了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发展历史

    1、解放前船厂的发展
           清政府耗用139.35万两白银,于1890年建成的旅顺船厂,是当时中国北方最大军工厂,有大、小船坞各1座,另有石砌泊岸、厂内铁路支线、起重铁架、铁码头、仓库、水电设施等,设9个生产车间,全厂员工近1000人。其大船坞当时号称东亚第1大坞,自来水管道是中国最早的自来水设施。
           1902年末,完成第1期建设工程投入生产的大连船厂,耗资198.7万卢布。工厂占地面积3.1万露坪,建有3000吨级船坞和栈桥码头各1座,厂房、仓库等建筑物28栋,以及水电设施。4个生产车间,有长期员工495人。在修造船厂投入生产的同时,其配套工程中央发电所(现大连造船厂总变电站前身)也已投产。中央发电所是当时大连地区唯一的发电所,3台机组总装机容量为750千瓦/时,除主要向船厂供电外,还向官厅、港区和街灯照明供电。
           1908年,川崎造船所从“满铁”租借大连船厂后,立即着手对其进行扩建和改建。首先改建和新建了一部分水工设施,扩大了修船和造船能力。1913年3月,将3000吨级船坞扩建为5000吨级,新建小型系泊码头和“引扬船坞”(旱坞)各1座,生产车间增加到10个,并逐步配备了造船、造机、机关车和车辆制造所需要的设备。1922年,工厂占地面积3.06万坪,有电动设备500.35马力,汽动设备39马力,工作船4艘。修船能力主要是换装部分机械设备和零件,船体小修和船底涂换,以及制造修理小型陆用和船舶机械设备。在这期间,已能够运用铆接工艺建造小型钢质船。
           1923年4月,“满铁”经营大连船厂和旅顺船厂后,旅顺船厂新建了1座3000吨级造船台。为适应扩建大连港的需要,“满铁”在大连船厂修建了1座“沉箱船坞”,1926年竣工,专门用于制作筑港的水泥沉箱。如将内部稍加整理,即可充作6000吨级修船坞使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政府制定了《战时造船计划方策案》,加快大连船舶工业生产能力的发展,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曾对大连船厂进行3次扩建。第1次扩建于1938年4月开始,“满铁”将大连船厂的资本金由200万日元增加到450万日元,主要工程项目是将“沉转船坞”扩建为8000吨级修船坞,新建1座4000吨级造船台,将栈桥码头接长150米,使其总长达到326米,系泊能力达到8000排水吨。1939年末,8000吨级船坞和4000吨级船台竣工并投入使用。扩建工程于1941年完成。这次扩建使大连船厂的生产能力提高了70%。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政府给大连船厂下达了在1943年以前要建成2艘7500吨运输船的任务。此时大连船厂已签订建造6艘3000吨级货船合同,仅有1座造船台和相应的生产能力,根本无法完成新增加的任务。日本政府企划院决定将大连船厂原有4000吨级造船台充当7500吨(载重6000吨)船台使用,新建1座3000吨级造船台,同时增加所需要的各种机器设备。并将资本金增加到1360万日元(包括后来追加的830万元)。第2次扩建工程1942年4月开始,计划1943年末完工。
           随着日军大量船舶被损,日本政府修改了《战时计划造船方策案》。“满铁”以年度建造9艘2D型战时标准船为纲领,于1943年8月提出对大连船厂进行第3次扩建方案,主要项目有:造船工场建立5条流水作业线;改建3000吨级船台;新建1座2000吨级船台;造机工场建成年产锅炉14台,主机12台的规模;电气工场和车辆制作所也进行相应的扩建。全部工程定于1945年9月完成。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已完成了计划的大部分。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夕,大连船厂的规模是:占地4.43万坪,全厂设5个部,12个课,5个事务所,12个工场下设50多个职场或系,员工5000余人;有4000吨级以下造船台3座,5000和8000吨级船坞各1座,另有1座“引扬船坞”和栈桥码头;厂房和其它大小建筑物共142栋;机械起重、运输、锻冶等各种机电设备680余台。总资本金为4155万日元。年造船能力2万吨,修船10余万吨,制造车辆近1000辆。年生产总值约为2000万日元。
           1945年8月,苏军接管了大连船厂和旅顺船厂。此时工厂已停产,工人流散。在同年10月大连船厂恢复生产时,只有2090余人回厂。厂房和设备破损严重,船坞积水,缺少燃料和工具,更困难的是缺少技术人才。在日本统治时期,工厂所有的技术、管理岗位基本由日本人占据,中国人职位最高的只有在解放前夕提升的几个职长和部分生产组长。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首先恢复了修船生产。1947年沿用日本时期采用的铆接工艺,开始建造100吨驳船。为了解决技术和管理人员的不足,船厂决定自力更生,于1948年4月创办大连船渠青年技术学校,共举办4期,培养数百名生产技术骨干;后来随着全国形势好转,又选派部分优秀工人和干部外出培训和到苏联学习;到南方招聘技术人员和接收大学毕业生。1952年初,大连造船厂建厂委员会并归大连船厂。建厂委员会的厂址、设备,特别是一大批技术人员的并入,加强了大连船厂的技术力量,为工厂的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解放后船厂的发展
           大连船厂随着技术力量的加强(苏联专家逐渐增多,外聘和自己培养的人才增加)和生产发展的需要,1948年开始学习和运用苏联新的工艺技术,当年即采用“平行流水分段建造法”和电焊技术造船,以后又逐渐掌握了半自动和自动焊接技术。到50年代中期,已建造各种驳船、小型拖船和小型军用船舶。修船也很快超过了战前水平,承修的船舶吨位越来越大,等级和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能力已达到高于大修水平的恢复性修理,可以对接断为两截的万吨自由轮,对蒸汽主机和内燃主机可进行各种级别的修理。
           党中央和国家领导机关十分关心和重视大连造船工业的发展,早在1950年2月由国家重工部审定的大连造船厂建厂委员会编制的建厂方案,即是一个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规划。中苏造船公司成立前夕,国家重工业部即拟定了中苏造船公司的5年发展规划,要求扩大厂区生产作业面积,逐渐发展成为造船为主,积极筹建船舶内燃主机的生产厂,并决心在苏方不同意时,我方将单独建设。其他工作也都作了详尽安排。这个发展规划方案于1951年11月经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李富春同意并得到周恩来总理批准。根据这个规划,1954年中苏两国达成协议,并具体制定了中苏造船公司5年建设改造计划。
           1955年1月,我国独立经营大连造船厂后,要求迅速改变以修船为主的局面,早日建成中国北方造船工业基地。当年12月,国务院以(55)国发亥字137号文批准将大连造船公司扩建为建造远洋船舶船厂的方案,并列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为了解决对船舶、船舶配套产品和非船舶产品的检测问题,提高产品质量,经一机部船舶局批准,大连造船厂在列入重点项目之前,于1955年建立了中央试验室,满足工厂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零部件的质量理化检验,以及重点工程、非生产工艺、改进革新、大型精密设备、产品质量分析、测试鉴定、验收、考核工作。  1957年,国家建委以5708024号文件,最后确定了工厂1955—1960年扩建改造方案。这是我国独营大连造船厂后第1次技术改造方案。其设计纲领是:年造船能力5万吨,修船20万吨,生产铸钢锚链1500—2000吨,初步投资概算为7092万元。1960年末第1次技术改造工程基本完成,经过填海造地扩大了厂区面积,主要建设项目有:255米×27米的万吨级船台2座,75吨高架吊车3台,662米舾装码头、船体联合厂房和机械、电工、轮机、工具等车间厂房,以及氧气站、乙炔站、66千伏变电站等15项重大工程,实际耗资4405万元。经过第1次技术改造大连船舶工业具备了建造万吨级船舶的能力,并开始批量建造中、大型船舶实现了以修船为主向以造船为主的转变,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造船工业基地。
           1962年,建成交工由苏联转让制造的“567”型万吨级远洋货轮“跃进”号,标志着大连船舶工业工艺技术的实现重大突破。该船采用“三岛式”建造工艺,创造了58天船台周期的先进纪录。交工前经国家验收委员会检验证明:船体结构装配准确,外形光顺美观,焊接质量优良,主要尺度精确,主机、轴系安装全部符合规范要求。

    技术装备
           大连船舶工业的技术与装备具备了批量建造中、大型船舶的能力,即着力于新科技产品的开发。1957年大连造船厂建造的4500吨油轮所需要大功率柴油主机,国外订购设备迟迟不能到货,国家对外贸易部多次与有关西方国家商谈,希望能够买到制造主机的专利权。因这些国家均以奇货可居,要价昂贵,且附加许多苛刻的条件而被我方拒绝。大功率船用低速柴油机是一项技术先进的设备,只有少数资本主义国家能够制造。当时我国制造的船用柴油机最大的为600马力,靠苏联制造的柴油机也没有超过2400马力。大连造船厂依靠自己长期修理各种柴油机积累的技术经验,决定由自己开发研制。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相结合,仅用85天时间,我国第1台6ESD60/106型3000马力船用低速柴油机制造出来,并一次起动试验成功,从而结束了大连船舶工业只能造船壳,不能造机的历史。60年代中期,大连造船厂制造的,经过改进的6ESD60/106型柴油机,装备了由工厂自行研制的半自动程序遥控装置,进一步提高了该型机的使用效能。
           60年代初,大连造船厂的技术力量和技术装备达到新的高度。因此,主动承担了建造我国首次试制由苏联转让制造的“6631”弹道导弹潜艇任务。该艇工艺要求高,技术难度大。对该舰艇体采用的高强度低合金钢材的加工处理、焊接,导弹发射筒制作,导弹发射装置及综合导航、通讯、指挥系统的新设备等,都是第1次接触,转让协议规定,苏联政府派专家协助建造。但在该艇开工仅3个月,苏联政府突然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全部专家。大连造船厂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重新组织科技人员审图、熟悉全部技术资料,列出144项技术关键,分别组织攻关。建立了导弹指挥仪、控制仪;综合导航;雷达和声纳;无线电通讯设备等4个试验室,对设备进行保养和调试。在耐压壳体建造时,用《小壳圈分离装配法》代替苏联转让的《肋骨定位器法》,并成功地解决了艇体焊接中发生的夹渣、焊缝裂纹和壳体变形等问题。《小壳圈分离装配法》经过改进补充,成为定型工艺,在全国各潜艇制造厂推广应用。采用分段加工,立式对接工艺,用自制的水准仪检测调整倾斜度,使高达15米,直径2米多的导弹发射筒制作加工达到设计要求。采用浮筒全封闭的下水工艺,保证该艇安全下水。1966年8月30日,海军代表在验收议定书上写道:“多种机械装置系统、电器设备、武器、观通导航、指挥仪器和艇体在交艇试验时所得到的数据和材料,认为该艇的战术技术性能符合设计要求。”“6631”潜艇建造成功,使我国海军第1次有了能够发射潜地导弹的舰艇,为以后研制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工艺经验,培养了一批建造潜艇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1960年5月,根据海军修造部提出的初步设计,大连造船厂组织技术人员进行技术设计和施工设计的0111型高速护卫艇首制艇开工建造。该艇建成后,1962年11月,海军在青岛召开全国护卫艇评比选型会上,经过对多种护卫艇现场观摩、战术技术性能实际考察比较,确认该艇战术技术性能较全面,能适应南、北海区气候条件,可以定型批量生产,并正式命为“62型”护卫艇。1963年7月,国务院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该艇设计生产定型。

    企业实力
           大船集团先后取得了挪威船级社(DNV)颁发的ISO9001、OHSAS18001和ISO14001质量、健康安全和环境认证证书;GJB9001A军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国防科工委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书和总装备部颁发的装备承制单位资格证书。
           大船集团是国内最早建造10万吨级以上船舶和出口船舶的企业,是国内唯一拥有从千吨级、1万吨级、3-10万吨级直至三十万吨级各级船舶专用建造设施的船厂,可以满足从驳船、拖船、渔船、军船到货船、集装箱船、化学品船、滚装船等各类别船舶,以及FPSO、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等各类海洋工程装备的全系列建造需求。先后为国内外用户设计建造各种船舶3000余艘,从五十年代中国第一艘万吨轮、六十年代第一艘两万吨油船、七十年代第一艘导弹驱逐舰、八十年代第一艘出口船,九十年代第一艘VLCC,直到21世纪第一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大船集团在创造中国造船60多个“第一”产品并带来无数荣耀的同时,也给快速发展的世界造船业带来惊喜,被誉为“中国造船业的旗舰”,是国内首家跻身世界造船十强的企业。2009年,大船集团荣膺世界最佳船厂奖。

    企业荣誉
    “海军舰艇的摇篮”
           建国以来共建造了44个型号、822艘舰船,是我国水面舰船研制生产实力最强、为海军建造舰船最多的船厂。中国第一艘炮艇、第一艘导弹潜艇、第一艘导弹驱逐舰、第一艘油水补给船等都是由大船集团建造的。新近建造第四代导弹驱逐舰交付部队服役后,大大提升中国海军的装备能力。这些战舰在保卫海疆、舰队出访、编队护航中,扬国威、壮军魂,为我国国防和海军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大船集团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授予“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重大贡献奖”荣誉称号。并修缮了“瓦良格"号航空母舰。

    产品介绍

           民用船舶:曾建造61500、68000、72000、75000、110000、298000、300000、308000吨原油船;46000、72000、76000、110000吨成品油船;45000化学\成品油船。

           军工产品:曾建造导弹驱逐舰、导弹潜艇、军舰、油水补给船、167舰、116舰、115舰、912舰、814舰、南运953等海军舰艇。以及对于前苏联的废旧航母“瓦良格”号(现“辽宁号”)进行改装。

           海洋工程:曾参与NDB半潜式深海钻井平台、巴奈克油田233000吨浮式生产储油船、160000吨FPSO、15万吨浮式生产储油船、WEN13-1、13-2 16万吨浮式生产储油船、Bingo-9000半潜式钻井平台、BG9000半潜式钻井平台一期工程、JU2000E-01工程、海洋石油937、L780-2工程、大脚III型钻井平台、海上石油钻井模块、40米自升工钻井平台、海上石油钻井沉箱、港海1号钻井平台等工程。

           重工产品:曾制造重整第一反应器、重整立式热交换器、予加氢脱砷反应器、石蜡换热器、30000m3煤气罐、船用锅炉、海水淡化、立磨、国际会议中心、单点浮体、海洋工程吊车OFFHORE CRANE、艉卸载等产品。

           修船产品:曾修缮维护30万吨油轮“斯普兰德”号、大远公司LPG运输船“竹源”号、俄罗斯B69型捕鱼加工母船“滨海”号、俄罗斯远洋渔品加工船“大西洋公主”号、俄罗斯安东号、俄罗斯麦克号、韩国海洋领袖号散货船、南京航道局链斗4挖泥船、“瓦良格”号航空母舰等等。

    集团发展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将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站在新起点,创造新水平,谋划新发展,广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起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和谐发展。

    发展思路
           概括起来为:一个核心、两个区域、三个配套基地、四个结合、五大产业。即以做强做大造船产业为核心;以香炉礁沿岸老造船区域和长兴岛临港工业区新规划区域为主厂区;完善旅顺舱口盖和分段建造、大连湾管子和舾装件生产、营口鲅鱼圈分段建造三个配套基地;通过军民结合、造修结合、船舶和重工结合、船舶和海洋工程结合,形成军工、造船、修船、海洋工程、重工五大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发展目标
           到2010年,造船能力达到600万吨,产量达到500万吨,经济总量超过200亿元;
           到2015年,造船能力达到800万吨,产量达到700万吨,经济总量达到300亿元;
           到2020年,造船能力达到1000万吨,产量达到900万吨,经济总量达到400亿元。



    二、001A型航母的传闻

           近日,多幅疑似中国航母弹射器试验装置的卫星图片出现在国外军事网站上,照片中清晰的出现了一条弹射器轨道和其辅助实验设备。有外媒称,中国正在进行蒸汽弹射器和电磁弹射器系统的研制工作,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相关的预研工作,近年来已经成功开展了重载荷弹射试验。军事观察人士认为,中国未来的国产航母必须装备舰载机弹射器,这是迟早的事情。
           目前,世界上具备研制和生产舰载机弹射器的国家极少,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生产实用化舰载机弹射器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实用电磁舰载机弹射器的国家,法国航母上的弹射器也只能购买美国产品。据悉,生产和研制蒸汽弹射器的难度在于密封结构和材料,而电磁弹射器的难点在于蓄能。
           此前,官方曾表示,中国绝对不可能只有一艘航母。那就意味着中国将拥有多艘航母,未来的中国航母肯定会比辽宁舰有很多改进,如果说将来的航母基本外形大致一样,后一艘可能在电子设备、舰面的保障设施、动力装置、器装备方面,都会有一些改进和提高。如果说将来发展新型的航母,可能就会出现一些突飞猛进的变化,甚至类似有点代差的改进,外形肯定不一样,甚至会采用弹射器,在雷达系统、通信设施,甚至武器装备、动力装置上,都可能会有一些大的改进和提高。
           航母弹射器是使舰载机快速起飞的重要设备,弹射起飞比我国辽宁舰上采用的滑跃起飞更加高效,是目前美军航母采用的唯一舰载机起飞手段,航母弹射器对于舰载战斗机快速进入空中战位,提高作战效能具有什么重要的作用,我国发展航母弹射器属于情理之中的事情。
           首先,充沛的航母动力能够满足航母高航速这一实际的战术需要。第一,航母舰载机的起降需要航母保持一定的速度。航母舰载机起降,本质上说就是在海上的一个机场起降。从物理学的基本规律来说,飞行器能够起飞就是必须达到一个必要的起飞速度。美国的核动力航母号称可以0速度弹射,但这是基于美军舰载机航空动力和弹射器的强大。即便如此,美军也要常保持在20节和迎风的状态下起降,以减轻弹射器的压力。
           对于滑跃式起飞的航母,航母的速度就更加重要。由于没有弹射器,舰载机起飞的重量就要受到限制,而航母航速如果降低,就进一步恶化舰载机的起飞重量,直接影响其作战半径和武器挂载能力。这就意味着航母的综合作战能力大幅缩水。
           除了航母的高速机动需要强劲的动力,蒸汽弹射装置和航母动力也有很大的关联。美国C系列弹射器一些早期型号,如C-7,就是受限于“福莱斯特”号航母的主动力锅炉,弹射速度提不上去。后来使用了专用的蒸汽补燃加压锅炉,才将蒸汽压力提高了一倍,提升了弹射器的弹射能力。即使是C-13弹射器,也有诸多的限制。它一次弹射就要消耗625公斤的蒸汽和1吨左右的缓冲淡水。蒸汽在弹射后散失到外界,如果航母以每分钟1架的速度进行紧急弹射起飞,那么连续弹射8架飞机之后航母的主动力蒸汽就会损失20%,整个动力就会损失32%,航速就要下降8节。可见如果是单纯的蒸汽动力航母,已经无法承受重型弹射器的消耗,即使研制了弹射器,也会由于动力蒸汽输出的限制,而限制弹射重量和效率,进而限制舰载机的作战性能。因此美国研制核动力航母,除了应对全球巡航以外,也和弹射器的蒸汽巨大需求有很大关系。
           在蒸汽弹射器发展到极限,更先进的电磁弹射器就应运而生。中国能否应用电磁弹射装置,不但取决于弹射器本身的研制,还受限于舰艇本身的电力输出水平。传统的航母推进系统和电力系统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动力的大部分能量用于推进舰艇前进,小部分带动舰载的发电设备来为舰载电子设备提供电能。但航母发展到今天电子设备对供电需求不断增大,例如“辽宁”舰舰岛上的四个相控阵雷达;而同时电磁弹射器、激光炮、电磁炮等未来可能装备航母的高能量武器,也提高了对电能的需求。相比上一代航母,这些新型武器和设备将加大改变航母的能量供需结构。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开发者俱乐部 ( ICP/ISP证:辽B-2-4-20110106号 IDC证:辽B-1-2-20070003号 )

    GMT+8, 2024-12-23 09:00 , Processed in 0.137208 second(s), 22 queries .

    X+ Open Developer Network (xodn.com)

    © 2009-2017 沈阳讯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