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6-3-14 12:55 |
---|
签到天数: 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
陈志武教授
提及“金融”,有人想到的是华尔街上西装革履的高薪金融从业者;有人想到金融危机造成了市场动荡,对全球经济形成严重冲击,给多国带来失业大增、政治动荡的严峻挑战。
这个时候,我们自然想知:
金融到底是怎么回事?危机之后, 金融市场是否会终结?人类社会为什么需要金融市场?金融交易除了让华尔街、金融界赚钱之外,对社会到底有没有贡献、有没有创造价值?如果有的话,是如何贡献的?如何创造价值的?
01金融的本质是跨时空交换
到今天,按照我的定义,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价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金融学就是研究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为什么会出现,如何发生,怎样发展,等等。
比如,“货币”就是如此。它的出现首先是为了把今天的价值储存起来,等明天、后天或者未来任何时候,再把储存其中的价值用来 购买别的东西。但,货币同时也是跨地理位置的价值交换。今天你在张村把东西卖了,带上钱,走到李村,你又可以用这钱去买想要的东西。
因此,货币解决了价值跨时间储存、跨空间移置的问题。货币的出现对贸易、商业的发展是具有革命性的创新。
像明清时期发展起来的山西“票号”,则主要以异地价值交换为目的。让本来需要跨地区运物、运银子才能完成的贸易,只要送过去山西票号出具的“一张纸”即汇票就可以了!
其好处是大大降低了 异地货物贸易的交易成本,让物资生产公司、商品企业把注意力集 中在他们的特长商品上,把异地支付的挑战留给票号经营商,体现各自的专业分工。在交易成本如此降低之后,跨地区贸易市场不快速发展也难!
相比之下,借贷交易是最纯粹的跨时间价值交换。你今天从银行或者从张三手里借到一万元,先用上,即所谓的“透支未来”,明年或者 5 年后,你再把本钱加利息还给银行或张三。对银行和张三 来说,则正好相反,他们把今天的钱借出去,转移到明年或者 5 年后再花。
到了现代社会,金融交易已经超出了上面这几种简单的人际交换安排,要更为复杂。
比如,股票所实现的金融交易,表面看也是跨时间的价值配置,今天你买下三一重工股票,把今天的价值委托给 了三一重工(和市场),今后再得到投资回报 ;三一重工则先用上你 投资的钱,今后再给你回报。你跟三一重工之间就这样进行价值的 跨时间互换。
但这种跨时间的价值互换又跟未来的事件连在一起, 也就是说,如果三一重工未来赚钱了,它可能给你分红,但如果未来 不赚钱,三一重工就不必给你分红,你就有可能血本无归。所以,股票这种金融交易也是涉及既跨时间、又跨空间的价值交换。这里所讲的“空间”指的是未来不同的赢利或亏损状态、未来不同的境况。
当然,对金融的这种一般性定义可能过于抽象,这些例子又好像过于简单。实际上,在这些一般性定义和具体金融品种之上,人类社会已经推演、发展出了规模庞大的各类金融市场,包括建立在一般金融证券之上的各类衍生金融市场,所有这些已有的以及现在还没有但未来要创新发展的金融交易品种,不外乎是为类似于上述简单金融交易服务的。金融交易范围从起初的以血缘关系体系为主, 扩大到村镇、地区、全省、全国,再进一步扩大到全球。
虽然到今天我对金融的定义和理解是这样。但刚开始,我接触金融的视角却是另一回事。
1987年秋季,也就是在耶鲁大学读博士的第二年,我兴奋地等到了上“金融经济学”课程的时候。一开始, 教授既没讲金融是怎么回事,也没介绍人类的金融发展史是如何如何,而是一上来就把所有金融交易由随机变量来描述,亦即,不管是股票、债券、借贷签约,还是其他任何金融交易合同,都可以由随机变量来表达。
老师说,正因为所有的金融交易都是由金融合同来完成的,都涉及今天和未来不同时间之间的价值交换;而未来又是充满不确定性、充满随机事件。所以,通过把任何金融交易合同的细节条款转换成不同的未来随机事件、分析清楚在每种事件出现时交易双方的得失,由此得到的交易双方得失跟未来事件的关系,就是概率 论中讲到的随机变量。
于是,金融学所要研究的就是如何实现这些随机变量的交易、 如何为这些随机变量定价的问题。老师说,金融市场的作用之一就是对未来定价、对交易风险定价。
对于当时还没有进入主题状态、没有了解金融交易实质的我,那些课是一头雾水。搞数学推导、为这些随机变量做定价模型,我还可以,因为在中南大学读计算机专业和国防科大读系统工程时,学过不少数学,到耶鲁的第一年学了更多。
只是从那时一直到 2001 年前后, 我研究的对象与其说是“大社会境况中的金融市场”,还不如说是数学世界里的随机变量和随机过程。对于我这个还比较喜欢数学的人来说,那不是一件坏事,也是中国教育体系出来的人的一种优势。 可是, 那也让我离真实的世界较远,不能够从金融作为”大社会“中的一分子的角度来研究。
那些年的学习中也不乏观念上的冲击。最大的冲击莫过于价值论。
一件东西、一种经济活动的价值由什么决定?交易行为本身是否创造价值?按照我们从中学、大学政治经济学中学到的劳动价值论来 理解,一件物品有它的固有价值,即生产它所要花的时间乘以社会单位劳动时间的成本。也就是说,只有劳动创造价值,交易不创造价值。
但是,在1987 年的“金融经济学”课上,我学到,任何东西或证券不存在什么“固有价值”,只存在相对价值。也就是,只有相对于人的效用而言,才有价值这回事。东西或证券的价值取决于它能 否让个人的效用提高,包括消费效用、财富效用、主观幸福或满足感。
这等于说,即使要花百亿元投资、十万劳动力一年的时间才能建好的漂亮形象大楼,如果没有任何人或机构要用它,那么,那栋楼也 会一文不值;花费再多的机器设备,如果没有人要,也一文不值;再 怎么费苦力做成的衣服,如果没有人愿意出价钱买,也只是一堆废布。
这个观念对我帮助很大,特别是终于让我理解,原来计划经济时期只顾生产、不顾所产东西有没有人要或者有没有市场,很多时候不是在创造价值,而是在摧毁价值。原来,没有派上任何实际用场的一 代代银河计算机,也是一堆废铁,是在摧毁价值。等等,等等。
02金融能够缩小生活水平的差距
我在《金融的逻辑》一书中提到,金融对穷人更重要。
过去这么多年,中国一直抑制民间金融,金融更多的是国有企业的贵族俱乐部,只有国有企业和少数非常成功的民营企业可以享受这些资源。现在,借助互联网,民间金融慢慢打开口子,让普惠金融有了一个基础。我们确实认识到,不要把互联网金融一棍子打死,这非常关键。否则,把它卡死,本来可以更加普惠的金融最后又没办法普惠。
互联网金融对老百姓更重要。对于已经很有钱的个人、国有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来说,有没有互联网金融,并不影响他们从传统银行、传统金融机构得到的支持。互联网金融最大的受益者还是普通老百姓阶层和小微企业。
在过去的七八百年里,人类死于暴力、凶杀、战争的频率和人数很明显是在下降的。除了跟迷信、宗教、文化相关,和技术创新带来的好处相关之外,更重要是通过市场,特别是跨地区的商品市场和跨时间的金融市场使得人类社会应对风险的能力不断提高。
在我的研究里,十八、十九世纪,中国没有金融市场,那个时候发生自然灾害、战争,很多人被逼得卖儿卖女。但今天碰到这种危机或灾害,不会去想要靠把妻子卖掉,把女儿卖掉,换得一点钱让自己可以活下去。
中国人和印度人很清楚,自由恋爱是最近几十年的事。传统中国社会的人,并不傻,不是没有感情,不是没有对爱情的追求,但为什么他们没办法把婚姻跟爱情联系上?因为婚姻不是爱情关系的结果,不是谈恋爱的结果,而是一个经济安排,是生存需要。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市场化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使得婚姻、家庭、人际关系作为经济工具的现象慢慢被淘汰掉,取而代之的是股票和基金、保险、信托这些非人格化的金融工具和市场工具。用这些东西来更好地安排自己的一生,跟用卖老婆孩子来救急、规避风险完全是两个性质的安排,是革命性的差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