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论坛
搜索
查看: 133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估值千亿到无力回天,十大独角兽创始人的失败经验和教训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0-9-14 14:13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7-2-27 16:04:4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创业就是九死一生。今天,一家独角兽公司从诞生到拥有 10 亿美元市值,比过往缩短了不少时间。而在蜂拥而至的创业大军背后,成功者寥寥可数——许多曾一度被资本或公众看好的优秀团队,也已随着一波又一波初创公司的兴起而被湮没。从扩张到收缩,从激进到蛰伏,从资本市场的宠儿到品牌濒临死亡……无数创业公司成了独角兽前进中的炮灰,以血泪教训让我们窥见资本市场的狂热与残酷。
      寒冬之下,互联网创业的热情依旧不减,在生存或死亡的拷问下,创业者往往通过两种方法提高成功机率:一是做正确的事情,二是避免错误的事情。
      做正确的事情将我们引入对的方向,避免错误的事情让我们知道“哪个地方”有死掉的可能,然后不去“那里”。这一次,猎云网整理出十家已经走向衰落或死亡的创业独角兽,分享那些“得到大于失去”的宝贵经验。
      凡客

      凡客最辉煌的时候曾对外宣称,销售规模已经达到 20 亿元, 2011 年目标被提升至 100 亿元, 2012 年目标为 300 亿, 2015 年目标销售规模超过 1000 亿。那个时候的陈年甚至放言“收购LV”,使凡客 5 年内成为一个 1000 亿元规模的公司。
      5 年不到, 2012 年,凡客的市场份额逐渐回落,曾对外宣称的 300 亿销售额也遥遥无期。
      事实上,早在 2011 年 6 月,凡客就传出任命中金、花旗、瑞信、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负责其IPO,并有望于 2011 年第四季度完成,预计融资 10 亿美元。然而,受制于库存量过大以及年末资本环境的恶化等因素,IPO并未如期发生。
      据公开资料显示, 2010 年 6 月底,凡客总库存为1. 98 亿元,此间,积压日渐增多。最严重的时候,凡客的库存高达 20 亿,欠债十几亿,公司每月净亏 8000 万。
      2012 年,凡客市场份额占比不到2%, 2014 年初,对应榜单中再也找不到凡客的身影。
      失败原因和教训:
      1.盲目扩张,人浮于事
      “ 2011 年,凡客最热闹时,公司里有一万三千多人,光总裁级的领导就有三四十位,凡客却步步陷入危机”,陈年曾发文反思,“现在回想起来,公司越热闹,烧钱混日子的人越多。凡客曾经为了达到年销售额 100 亿的目标,倒推需要扩张多少品类、多少SKU(库存量单位),需要有多少人去承担这样的业务量。按照一个人管七个人的原则,公司就要有几十位副总、两三百位总监”。
      为了精简团队, 2013 年陈年下定决心,将公司从西二环的高档写字楼搬到南五环亦庄。
      2.不够专注和极致
      这正是雷军当你对凡客的评价。陈岩自述:“ 2013 年 8 月 29 日,我为了赌气,找他来凡客参观。我清空了半层楼,把凡客所有的样品挂出来。当我跟雷军在几百个衣架间走过时,我感到狼狈,因为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真实的产品。我挫败地发现,没有一件是拿得出手的。雷军说,他感觉不是站在一个品牌店,而是百货市场。”
      没有专注一件产品、没有一件真正拿得出手的产品,是凡客最大的问题。陈年也在公开场合告诫创业者,运作一个品牌,最重要的不是营销、推广、说服投资者,而是做好产品的信心、耐心和决心。
      3.管理不善,库存积压
      商品的订单数据是依靠企业对销售数据分析所得的结果来决定,凡客经营管理多年却一直没有对订单和用户信息数据进行有效性的整合,是导致库存暴涨的主要诱因。这一问题也直接导致其IPO受阻。
      4.一味追求上市,管理漏洞频出
      为了加快上市步伐,凡客曾通过发展经营规模、加大广告投放力度,以拉动销量。与此同时,为了优化财务报表,公司还通过裁员来消减成本。大刀阔斧的前进只为上市这唯一的目标,当IPO计划遭搁浅时,部分高管相继离职。
      开心网

      2009 年,“种菜”应用的兴起引发“全民偷菜”热潮,一时间,开心人信息用户注册达 3500 万,用户增长率高达500%,估值超过一亿美元。
      2010 年 11 月,开心人信息顺利获得来自腾讯的战略投资。
      而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2011~ 2012 年间,开心网的人均网站驻留时间从最高的 40 分钟下降到不足 10 分钟。
      2013 年,因社交业务受阻,开心人信息转型游戏领域。
      2014 至 2015 年,其社交平台收入占比从38.77%降至22.59%。
      2016 年,开心网母公司开心人信息作价 10 亿卖身上市公司赛为智能。
      失败原因和教训:
      开心网创始人兼CEO程炳皓曾对外公开发文复盘 8 年创业心路,表示除了个人原因,如欠缺销售、市场等经验,喜欢设定过高的目标但不顾实际条件外,还对业务做了两点反思:
      1.偷菜停车,也有生命周期
      社交游戏不像传统游戏,传统游戏可以不停地换新题材、新玩法,一直不停地做下去,而社交游戏的乐趣在于,人和人的一种新形式的交互乐趣——善意的玩笑,这种善意的玩笑经历了几次改良创新——从朋友买卖到争车位到偷菜,人们对这种玩笑的笑感被用尽了。用户不是对一款社交游戏失去兴趣,是对所有社交游戏失去兴趣。
      2.熟人社交不是刚需,无法成为支撑一个产品的最大支柱
      用户上开心网主要目的是偷菜,上来后,因为我们在feed 流里面强推社交信息(照片、日记等),用户也被朋友的照片日记吸引,去参与评论。
      但是,当用户已经不想去偷菜的时候,一个人的熟人朋友数目有限,产生的内容和互动数量也越来越少。当时主要还是电脑上网,用户开始缺乏动力去频繁打开开心网去查看是否有朋友的新消息。更加剧这一情况的因素有:老朋友在网上刚见到的惊喜也已经过去,不在一起工作生活的朋友缺乏持久的话题,同事和上司的存在又有一种无形的限制。
      此外,微博、微信的兴起,以及推出开放平台较晚也被视为开心网用户活跃度下滑的几个因素。

      人人网

      2005 年,人人前身校内网在清华校园诞生,创始人王兴将“SNS(基于人与人关系)”互联网模式引进中国。后来,人人卖给了千橡互动的老总陈一舟。
      2009 年,“校内网”更名“人人网”,把用户定位从校园扩散到全社会。
      2011 年,人人网戴着“中国Facebook”的光环在纳斯达克上市,迎来其巅峰时刻。而当所有人都以为人人将复制Facebook的道路,成功转型全民社交产品时, 2015 年初,人人网在官网上发布消息称,将下线人人站内信功能,但承诺会永久保留站内信内容。
      同年 6 月,人人公司收到公司董事长兼CEO陈一舟和COO刘建的私有化要约。根据提议,两人将以每股4. 20 美元的价格收购其尚未持有的人人公司全部发行股。自此,人人网将成为一家私人公司并正式向退市之路迈进。
      失败原因和教训:
      1.作为生意人,陈一舟对公司对产品创新、用户体验与技术研发鲜有关注,他更倾向于投资赚快钱,这种商人思维极大影响了人人战略投资布局的协同性和有效性。
      2.定位不清和原创性差是致命伤。微博流行时,人人看重了新闻的内容属性,但实际运营上却严重滞后;微信火爆时,人人移动客户端又走上模仿微信的道路。散乱的产品布局不仅导致人人自身社交平台定位混乱,同时忽视了主产品的精耕细作。当用户无法找到清晰的平台定位时,其品牌形象大幅下滑以至淹没。
      3.缺有效的内容生产机制,垃圾分享泛滥。深挖学生群体的用户价值,本该是人人网自身运营的核心资产,但它却没有立足校园文化来打造社交产品。导致用户不仅没有扩散到全网,连原本学校的用户也流失了。
      拉手网

      2008 年,团购网的鼻祖Groupon在美国兴起,并快速扩张全球。与此同时,团购网站在国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2010 年 3 月,拉手网成立, 4 月便获得泰山创投的天使轮注资, 6 月获得金沙江创投等投资机构的 500 万美元A轮股权融资,和 500 万美元的财务借款。此后,拉手网开始烧钱做规模。
      仅一年时间, 2010 年,拉手网交易总额接近 10 亿大关, 2011 年 1 月 20 日,注册用户突破 300 万,月均访问量突破 3000 万,开通服务城市超过 400 做,并仍以每月100%的速度增长。
      尽管此时,拉手仍巨额亏损,却依然提交了上市申请,试图通过IPO扭转局势。
      2011 年 11 月 1 日,拉手网冲击IPO失败。由于盈利模式、财务状况以及管理问题遭到严重质疑,拉手在 2012 年 6 月撤销了上市申请,由此元气大伤,“拉手网”也逐渐从国内团购网站的第一梯队中消失。
      2012 年 8 月,拉手网创始人吴波离职,同年,关于拉手网包括区域经理在内的近百人被迫离职的消息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
      2014 年 10 月,昔日国内团购业霸主拉手网被对手宏图三胞收购,标志着热闹的千团大战正式以全军覆没的闹剧告终。
      失败原因和教训:
      1.迅速扩张,陷入内耗
      随着一轮接一轮市场推广的投放,拉手网公司规模也在野蛮生长, 2012 年底,拉手网员工规模达到 6000 人。唯IPO至上使得公司迅速扩张,与此同时,之前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机制远不能满足扩张的人力资源,拉手网一度陷入内耗而忽视了内功的修炼。
      2.毛利率不高,盈利能力不强
      团购的毛利率仅在5%到10%,远低于传统行业的毛利率——不盈利让资本市场难以看到未来清晰的发展模式。
      3.对大公司人才盲目崇拜
      拉手从辉煌走向衰败,还和吴波的一个观念脱不了干系,吴波对大公司的人盲目崇拜,而拉手网招来所谓大公司的人都是在大公司混不下去的,他们未必拥有足够的领导能力和行业知识,却有着丰富的斗争经验。

      乐淘网

      2008 年,乐淘获联创策源和雷军的 200 万美元风险投资,在雷军的建议下在网上卖玩具。一年后,转型卖鞋。
      2011 年 1 月,乐淘获得 3000 万美元第三轮融资。之后,乐淘将公司该年的发展策略定调为“激进”。
      2011 年上半年,几乎从不做营销的乐淘开始大量投放广告。其中 7 成的市场预算是投放广告,剩下的用来做“券”。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 2011 年 3 月中国垂直B2C鞋类网站访问排行榜,乐淘坐稳鞋类B2C的头把交椅。与此同时,乐淘还积极扩张,成立了多个分公司,但仅半年后就陷入巨额亏损。
      2011 年 7 月,乐淘开始削减市场费用。
      8 月,广告全部停止。同时,部分分公司被注销。
      2013 年,乐淘转型研发定制平台系统。至此,乐淘此前确定的自由品牌之路已难以为继。
      失败原因和教训:
      1.激进扩张
      在经历三轮融资后,乐淘CEO毕胜骨子里爱冒险的性格逐渐凸显,乐淘也开始狂飙突进,开始烧钱大规模投放广告。
      2.联合品牌的模式难以复制。
      2009 年 12 月,乐淘曾做过两个自有品牌, 2011 年 4 月,乐淘再次尝试,通过跟愤怒的小鸟和水果忍者等手机游戏开发商合作,推出了联合品牌的小鸟鞋等自有品牌,成为当时的潮鞋。
      但值得推敲的是,一方面,游戏的火爆时间往往只有 18 个月,自有品牌的持续性较差。另一方面,小鸟鞋的成功偶然性因素很大,合作只是通过毕胜的一封邮件,其他联合品牌还需花钱获得授权。
      3.难以解决流量成本和供应链
      毕胜曾公开表示,做电商有两个问题难以解决,一个是流量成本,一个是供应链,“零售本来就是个苦生意,按理说电子商务的模式要节省成本,但现在电子商务的成本已经高于线下成本。而对于供应链来说,需要更专业的人才能玩得好。”
      博湃养车

      2014 年成立,初期曾跻身养车O2O领域规模第一,巅峰时期业务广达全国 22 个城市,钣金喷漆业务涉及全国 15 个城市,拥有员工 1400 余人,并以5~ 10 倍速度疯狂增长,估值 6 亿美元。
      2015 年,博湃养车因为C轮融资失败,同年 9 月疯狂裁员、拍卖车牌和变现。之后,因资金链断裂业务全面停止。
      2015 年 11 月,博湃养车开始清盘。从迅速扩张、估值疯长再到融资失败、大批裁员,博湃养车的急速跌落实则反映了整体业态的失衡与畸形。
      失败原因和教训:
      1.低频业务且毛利较少
      自媒体Autolab曾发表观点称,“中低端车保养的客单价在 500 元左右,毛利只有30%左右,再减去人工成本、材料成本以及快速铺开市场的成本,盈利真是一件极难极难的事情。”
      2015 年 7 月份,博湃养车开展了上门取车到店钣喷业务。但由于是低频业务,且毛利较少,由此加重了困境。“汽车后服务市场大部分都是极低频的服务,获客效率和服务效率都很差,做起来会很痛苦。巨大的市场,糟糕的投资。”汽车之家创始人李想曾如是评价O2O养车模式,这番见解也可窥见博湃养车失败的客观原因。
      3.过渡依赖资本,资金断裂带来“多米诺”效应
      博湃养车原本想通过低价甚至补贴的方式短期内快速圈占用户,再用此前的市场份额去募集下一轮融资,紧接着再圈占用户,以此循环——当用户数量到达一定体量时再尝试自我造血。
      然而,正如携车网创始人章正超曾对O2O服务模式的思考表示,通过巨额补贴来获取用户,“这种手段一定只是过程而不是目的。在这同时,服务品质是立足之本,在这之后,回归商业本质是永续之本,所以上门保养企业、行业,对广大车主的意义,一定不是提供低价服务,而是提供高性价比的、更高品质标准的、更好服务体验的养车、修车服务。”
      Jowbone

      2011 年前后,Jawbone以运动手环为切入点,开始商业化的进程并一度登上了这波浪潮的巅峰,被外界视为可穿戴设备的鼻祖。
      2014 年,Jawbone分别陷入与代工厂商伟创力(Flex)以及同行Fitbit的官司中; 2015 年,公司宣布裁员 60 名,相当于员工总数的15%,同时关闭了位于纽约的办公室。
      2016 年 2 月,Jawbone融资1. 65 亿美元,估值仅剩 15 亿美元,比上一轮时的 30 亿美元折价50%;几个月后,Jawbone停止了其UP系列手环的制造,并将库存卖给第三方经销商以换得收入保证公司运作。
      失败原因和教训:
      1.产品迭代落后,无法瓜分市场
      Jawbone并没有如投资人们所设想那样开发新品。当竞争对手开始为运动手环提供屏幕、自动识别睡眠和运动状态的时候,Jawbone没有做出任何跟进。
      2011 年的第一代UP手环,初上市就因为容易“变砖”而被迅速下架。最后,官方不得不停止销售并补偿所有已购买的消费者。
      2012 年,Jawbone发布了新版本的UP手环,其独特设计受到市场欢迎,但无法实现无线同步成为用户抱怨的重点。在 2013 年的UP 24 中,公司加入了无线同步功能,但是当初承诺的防水功能仍未实现,导致粉丝对它失望。
      2.产品测试环境混乱,推广计划难以跟进
      据Jawbone员工透露,公司混乱的产品测试环境是问题的原因,许多产品临近发布时还在做各种修改,导致市场和零售计划很难进行。还有一些员工认为,将新功能的想法传达给管理层太难。而Jawbone的产品负责人Bogard则将测试上遇到的问题归咎于该公司尝试的事物太新。
           Pebble
     

      2016 年,Pebble最新一次登陆 Kickstarter 众筹的产品不得不宣布跳票,曾经的 Kickstarter 之王跌落神坛,并于 2016 年 12 月以不到 4000 万美元贱卖竞争对手fitbit。
      时间退回四年前, 2012 年,Pebble手表在Kickstarter横空出世,创下当时众筹纪录——上线不到一小时就筹到 100 万美元,远超最终众筹目标 50 万美元。最终,第一代Pebble筹得 1000 多万美元,并为自己获得了 1500 万美元的融资。
      2015 年,Pebble没能完成销售目标,财务状况进入红色预警。为了拯救财务危机,公司选择通过众筹筹得资金。但一切都太晚了,Pebble Core注定仅以绚丽的原机出现于Kickstarter,却永远不会交付到下单的那 24000 位用户手中。
      失败原因和教训:
      1.创始人家长式的管理风格
      Pebble前员工曾发文表示,“随着公司壮大,公司一直缺乏可以和 Eric 的决策进行讨论(制衡)的管理层”。老员工因直言不讳和敢于进谏而遭到排挤。
      2.对于销售和市场的忽视
      尽管 2015 年推出的新产品获得大量好评,但在推向市场中策略失误。随着外观时尚的 Moto360、Apple Watch等推出,Pebble的硬件ID设计相较下之下相形见绌。此外,重新登上 Kickstarter 众筹,不过是公司的临时决定——希望从早期的极客用户手里收到一笔用于新品投入的资金。由于早期用户与大众市场存在差异,导致整个品牌和市场定位越走越窄。
      3.跨越创新和传统之间的鸿沟
      对于廉价消费性电子产品,规模的大小才是决定胜败的关键,而非仅仅依靠新技术。Pebble正是在这里出现了问题——它的产品大多是面向革新消费者,或者说是对新科技接受度较高的人,而对于关键的大多数,却并没有给出应有的重视。
      Square

      Square是首家将信用卡读卡器嵌入消费者和商家的智能手机, 2011 年推出square wallte钱包业务,率先提出了“移动支付”的概念。
      上线仅一年,年支付处理金额就达到 50 亿美元,同时牵手星巴克,获得 2500 万美元的投资,将星巴克变成了使用Square服务的第一大商家,市场估值达32. 5 亿美元。
      作为首个移动支付应用,Square Wallte 仅在历史的舞台上维持了三年。
      2014 年 5 月,Square Wallte 应用下架,Square的支付业务开始寻求买家。同时,Square收购Caviar,推出Square Order转型点餐应用——至此,这个曾经想“改变全球购物付款方式”的创新支付工具宣告失败。
      失败原因和教训:
      1.从竞争对手角度,Square是面向商户提供的服务,然而美国有万事达等垄断型融平台的巨头,在牢固的商户消费使用习惯上保有着极大优势;另外,Square同其他的竞争对手如Google Wallet和苹果的Passbook比起来,装机量上无法迄及。
      2.从企业自身来说,Square是一家增长快、但烧钱也快的公司。正如美国媒体引用分析人士的评论指出:Square规模很大但毛利很低(Square经手一笔 100 美元的划款,要付给Visa和Mastercard等信用卡公司1. 82 美元,自己只能留0. 92 美元。更别提和星巴克这类大商户的合作Square完全不挣钱。)
      一方面背负大量债务,另一方面商业模式模糊,导致占领大量市场份额的核心服务。Square公司内部的资金消耗率很高,华尔街日报曾报道Square在 2013 年损失 1 亿美元,其资产缩水,可选择的路正在变窄。
      3.就外部市场的大环境而言,美国支付系统混杂着各种既得利益集团、零散的商业机会、陈旧的基础设施(如销售终端POS系统),充斥着内幕交易和恶意竞争,导致移动支付行业并不成熟,手机支付并没有十分方便。
      蜜淘


      2014 年 3 月蜜淘正式上线,初期专注于海淘导购或代购模式,是国内最早一批跨境电商。
      2014 年 6 月,蜜淘转型B2C自营海淘电商,并于同年 7 月,获经纬创投的 500 万美元A轮投资; 4 个月后,又获得祥峰投资、经纬创投等 3000 万美元的B轮投资。
      此后,蜜淘“疯狂”烧钱,并拿出了大笔资金做补贴。在当月的黑色星期五,蜜淘最辉煌的数据表明,其客户端激活用户接近 100 万,月交易流水突破 1000 万元。
      2015 年初,跨境电商价格战分外激烈,在蜜芽、洋码头和阿里、京东等高打“价格战”后,蜜淘沉寂。
      失败原因和教训:
      1.价格战消耗不起,无法与巨头抗衡
      蜜淘CEO谢文斌曾说,“就算我再融一亿美金,我也不可能成为巨头打价格战的对手,巨头可以通过渠道与补贴的方式把价格压到很低,但是创业公司没有办法这样长时间消耗下去。”这句话显然佐证了蜜淘在价格战中的劣势。面对流量、资本、品牌资源都雄厚的巨头,蜜淘的优势开始变弱。
      2.转型失败,压力倍增
      2015 年 9 月,蜜淘转型做韩国购的单一垂直市场,并大幅裁员。蜜淘在争夺韩国品牌商独家代理权中,也不具备优势。一方面,天猫国际与韩国易买得,京东与乐天都达成合作关系;另一方面,聚美则是韩国多家品牌的中国区独家代理合作伙伴。蜜淘转型韩国购,依然会和其它电商网站重叠,再一次面临竞争压力。
      硅谷“创业之父” Paul Graham曾在博客中写道:我每次去硅谷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很多新事物正在硅谷的光环中悄然生长,我一直不知道如何去描述硅谷这种不寻常的光环,直到一个词浮现在我的脑海,那就是“积极乐观”。积极乐观的心态,及时总结经验的态度,敬畏并尊重资本的商业规律,可助力创业者砥砺前行,渡过寒冬。
      来源:猎云网  编辑:facenow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开发者俱乐部 ( ICP/ISP证:辽B-2-4-20110106号 IDC证:辽B-1-2-20070003号 )

    GMT+8, 2024-12-23 15:40 , Processed in 0.113805 second(s), 20 queries .

    X+ Open Developer Network (xodn.com)

    © 2009-2017 沈阳讯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