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论坛
搜索
查看: 15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5G 网络将会怎样改变世界?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16-5-12 12:55
  • 签到天数: 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0-8-19 21:46: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福特中国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593566/answer/81497427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你一定见过这样的画面,手机连接上5G的瞬间,网速直接拉满,接近1Gbps的下载速率让人直观感受到5G的巨大威力。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颁发5G牌照,宣告中国的5G正式开始商用,我们也将很快感受到5G速度带来的极致体验。
    5G的三大基础场景
    5G被称为革命性的通信技术,如果仅仅用来大幅度的提高移动通信的速率,那它的价值也未免太被低估。根据ITU国际电信标准联盟的定义,5G主要有三大基本场景eMBB、mMTC、uRLLC。
    eMBB增强型移动互联网: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顾名思义就是大带宽的移动互联网,当前4G移动网络的最快下行速度为100Mbps左右;5G将提高到平均1Gbps,峰值20Gbps的水平。
    mMTC:海量物联网连接: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支持海量设备接入网络,并可在设备之间直接进行通信,单位面积内接入设备数量将比现在提升至少10倍。
    uRLLC: 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ltra Reliable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s,将通信的延时降低到毫秒级,提高传输的可靠性和实时性,除了降低游戏延时,也能为远程的精确控制提供支持。
                                                          5G与4G相比的主要进步
    5G是智慧城市的基础
    我们已经从各种视频和科普文章中感受到了5G的威力;但它能带来的价值却远不止提升手机上网体验这么简单,尤其是后两种场景的应用,将为构建智慧社区、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提供了可能。
                                                           依靠5G建立的智慧城市
    依靠海量物联网连接,我们能将手机、汽车、公共设施等所有的智能设备同时接入5G网络,并在不需要网关、路由的情况下协同工作。比如水电表能实时上报数据反映城市运行状况,交通信号灯能根据实时车流进行智能调节……
    依靠高可靠低延时通信,则能在海量的数据交换中保证信息的实时性,使任何远程指令都能在毫厘之间抵达;比如医生通过5G网络进行远程诊断和手术,路边的摄像头在探知到盲区的危险时告诉汽车紧急制动……

    C-V2X:5G在汽车上的革命性应用
    虽然5G的大规模商用和后两种场景的应用还需要时间,很多实智慧城市的应用和场景还需要时间才能落地;但汽车行业却早已认识到以5G为基础的协作式的智慧交通对行车安全带来的巨大价值,已经开始利用C-V2X技术进行相关的探索。
    C-V2X赋予车辆与万物实时互联的能力
    Cellular Vehicle-to-Everything,X代表一切可能,to代表connect to。是一种基于蜂窝移动通信技术(4G、5G)的车联网应用——将汽车与交通场景中的其他车辆、行人、交通标志、信号灯等对象通过移动网络进行连接,让交通的所有参与者能实时进行信息的交换,有效提升交通的效率和安全性。在其子应用中,与其他车(Vehicle)通信称为V2V,与行人(Pedestrian)通信称为V2I,与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称为V2I……
    简单的讲,如果现有的汽车是依靠“眼睛”和“耳朵”了解周围情况的,那配备C-V2X技术后,汽车便能进行“心灵感应”;能够通过移动网络实时了解周围交通参与者,掌握视野外的信息和对方的意图,并进行驾驶的协同,提高驾驶安全性和效率。就像我们在走路的时候有人迎面走过来,不需要看清就能知道对方是谁,也不需要挥手示意就能通过“心灵感应”知道他是向左还是向右走,避免面对面相撞的尴尬。
    典型的C-V2X场景与功能
    为了更明白的说清楚“心灵感应”的工作原理,下面用几个典型的例子解释一下它是如何提升驾驶安全性的。
    n 车与车协同(V2V)
    紧急刹车预警:当驾驶员的视线被前方车辆遮挡时,V2V测到前方的刹车动作信号后进行预警,提示驾驶员减速,有助于防止追尾。
    交叉路口预警:在交叉路口,互相提示各自车辆的位置和行驶方向,防止交叉路口的碰撞事故并提高通行效率。
    n 车与人协同(V2P)
    行人碰撞预警:利用行人的可穿戴设备或5G手机,通过V2P实现行人与车辆的信息交互,提示驾驶员注意行人,避免事故;同时提醒行人注意来车。
    盲区预警:路边摄像头检测盲区的行人,通过基于云的网络发送警报;驾驶员可以更快地做出反应,避免潜在的碰撞。
    n 车与路协同(V2I)
    交通灯提醒:V2I与交通灯通信,向驾驶员通报交通灯的状态和时间,并结合限速进行驾驶建议,优化燃油经济性和交通效率。
    信息通报:实时接收附近施工、事故、交通堵塞或紧急车辆的警报,使驾驶员能够规划新的路线以避免拥堵。
    C-V2X需要行业的共同推动
    虽然都采用C-V2X技术,但如果不同品牌的汽车使用各自不同的系统,彼此无法沟通;就大大限制了其推广。因此C-V2X想要真正发挥作用,就需要让所有参与者都采用“同一种语言”(协议),并约定一些“处事原则”(标准场景)。
    这样才能让不论消费者是驾驶什么汽车,搭载了哪家供应商的零件,采用的是华为还是高通的芯片;只要使用了5G和C-V2X,便能实现高效互联。这需要借助于行业联盟和协会的推动,并与各地政府组织紧密合作,来共同推动C-V2X在全国范围内的标准统一、协议统一、场景统一。
    作为智能汽车的先行者,我们福特汽车在2017年联合全球汽车企业与华为、高通等通信企业共同成立了5GAA(5G汽车联盟),同时还在国内与其他汽车企业、运营商和地方政府极推进C-V2X技术“三跨”行动(即跨整车厂、跨终端供应商、跨通信模组/芯片),旨在统一定义相关通信标准和应用场景,推动C-V2X的发展。
                                                            5GAA,5G汽车联盟
    基于4G的C-V2X将率先商用
    当然,目前5G才刚刚开始商用,基础设施的覆盖也还远远不够;为了更好的迎接5G在汽车上的应用和搭载,C-V2X将率先依靠4G(LTE网络)商用,我们称LTE-V2X为C-V2X的第一阶段。福特已经开始了LTE-V2X的研发与验证,并计划在2020年上半年预商用,积累商业化运营的经验,为2021年在中国量产首款搭载C-V2X功能的车型做好准备。
    为了应对这一目标,福特汽车先后在上海示范区、无锡车联网城市示范区进行了C-V2X的技术验证和测试,积累了超过2,000小时测试数据和充足的开发经验。今年7月,福特开始在无锡公开道路的测试,以验证V2I预商用功能的可靠性。此次测试的系统主要针对中国消费者的驾驶习惯和国内的道路特点进行了深度的优化,并通过结合驾驶辅助和SYNC+系统,带来了更友好、更智能的用户体验。
    5G V2X加速自动驾驶的落地
    虽然相关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5G的正式商业化和行业的积极推动,预计在三四年后就将会有5G的公共道路出现。借助5G的低延时高可靠性,还能让5G C-V2X与自动驾驶系统深度结合,作为自动驾驶汽车传感器之外的重要环境感知系统,让自动驾驶汽车“开天眼”,“看”到雷达和摄像头视线之外的道路情况,大大降低由于复杂路况、恶劣天气、视觉盲区等带来的潜在危险,提升自动驾驶的可靠性。
    目前我们也正在进行相关技术的研发,将C-V2X与福特Co-Pilot36智行驾驶辅助系统进行融合,相互协作。让智行系统更准确预知传感器范围以外的风险,拓展了系统的使用范围和场景。
    5G,本年度最热的科技词汇,这种新一代的移动通信技术将逐渐深入我们的生活,从手机到汽车,从智能硬件到公共设施,从智能互联到智慧城市……它的巨大威力将革命性的改变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能现在说起来还略感虚幻;不过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的技术变革,各行各业都在努力研发和探索,我们作为将汽车推向千家万户的先行者,也在用自己的行动为未来的智慧交通添砖加瓦,由衷的希望早日实现‘智能汽车服务智能世界’的美好愿景。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开发者俱乐部 ( ICP/ISP证:辽B-2-4-20110106号 IDC证:辽B-1-2-20070003号 )

    GMT+8, 2025-1-4 02:53 , Processed in 0.101870 second(s), 18 queries .

    X+ Open Developer Network (xodn.com)

    © 2009-2017 沈阳讯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